文章

找石油的哲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06:38:00    

作者:梁 衡

大约二十年前,我在一个石油主题的陈列展上看到一段话:“我们曾无数次用老方法在新地方发现石油,我们也曾在老地方用新方法找到了石油,但从来没有在老地方用老方法发现石油。”当时没有注明是何人所言。我大感兴趣,觉得很有哲理,玩味许久又抄在本子上,不时翻出来细细咀嚼。这里说的是石油的开采,然而做学问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想到了自己的业余治学之路。我的专业是新闻采访,这个行当很杂,不知道何时何地碰到什么路口就会不自觉地拐进去,误入桃花源。上世纪80年代我在光明日报社做记者,采访学校,发现大部分中学生如我当年一样,仍然惧怕数理化,于是发誓要为他们写一本读来轻松、起导读作用的书。这里的要害是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万事只要有了兴趣就难亦不难,让人敢于越水穿山。学生怕数理化,是因为升入中学后突然陷入陌生的逻辑思维,面对枯燥刻板的公式、定理,一时无法接受。这就要帮他们找到一个转换点,即公式、定理背后的故事。于是我按教材上各知识点的顺序搜集了公式、定理背后的70多个人物故事及科学发现的过程、方法,用章回小说的形式写成一本《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样学数理化就如同读《三国演义》,书大受欢迎。我在书的序里说:人为治病而吃药,药苦,就发明了糖衣片;人为求知而读书,读书亦苦,这本书就是一层薄薄的糖衣。有的学校以此书进行教学试验,教学成绩大涨,当时的《中国教育报》还登了两个版的试验调查。

这本书40年来长销不衰,还出了各种海外版本,已无法统计印了多少册。数理化教学这个“老地方”,传统的老方法是用逻辑思维讲课、做题、考试。本书是在“老地方”引入形象思维的新方法,突出奇兵,直插于知识背后,说人物、讲故事、析方法,学生重拾兴趣,豁然开朗,如见新天。一个老大难因新方法而化解。

大约在读到这段“找油经典”的十多年之后,我已退休,一次参加聚会,坐我旁边的朋友来自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我顺口问了一句:“这个司管什么?”答:“管国土上所有活立木的木材蓄积量。”我说:“那么树上附载的文化谁管?比如,陕西那棵全世界华人都会来朝拜的黄帝手植柏,就不能单论木材的蓄积量。”他闻之愕然,沉吟片刻说:“这个还真没有人管。”我说:“没有人管,我来管。”记者本来就是一个游走不定的行业,见新则奇,奇而求索,已成习惯。从此,我开始在全国寻找有文化的古树,选择标准是竖向可为历史之坐标,横向是当地的地标。如见证了齐桓公称霸的山东莒县古银杏,目睹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左公柳等。积十年时间,我共采写了从周秦、汉唐直到现代的凡33棵古树,先是陆续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连载,后集成一书,名《树梢上的中国》(商务印书馆),重印、再版多次,获全国生态文学奖,或许可由此开创一个新学科——人文森林学。有的地方就势发展旅游,将文章刻于石碑,将古树保护起来,办起人文森林公园。这是一本用散文写就的学术书,是用老方法在“人文森林”这个“新地方”打出了“油”。后来,天津教育出版社重印这本书时,书名即为《人文森林散文》。

其实,科学发现史就是在新旧对象与方法的不断切换中前行。如英国化学家戴维发明了电解法后出现了一个发现新元素的小高潮,找见了钾、钠、钙、镁等。以后竟有二十年左右止步不前,直到德国化学家本生和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发明了光谱分析法,这才又出现一个小高潮,发现了锂、铯、铷、铊等。这是用新方法在“老地方”打出了“油”。有时,也会用老方法到“新地方”去找“油”,如在矿物、空气中找到新元素。地球是人类居住的“老地方”,人们对它进行探索时也在不断改用新方法,先是最原始的徒步探险,接着是航海,后来有了卫星遥感。现在积新为老,综合在地球上验证过的许多老方法(如同老中医积累验方),到“新地方”——月球和其他星球上去搞新发现了。

艺术也是一块“老地方”,人们在这里不断地改换着新方法,以宣泄情感,欣赏美,发现自我。诗歌之唐诗、宋词、元曲(散曲),歌曲之美声、民族、流行,绘画之国画、油画、水彩等等,新方法与时俱进、变幻无穷。而当一种新方法渐渐变老时,又会携此方法去一个“新地方”再求新意。如纸画变沙画,石雕变冰雕,舞台演出变实景演出等等。

总之,这一段关于找石油的妙论,举一反三,小到个人进步,大到社会发展,道尽了人生哲学。它已经超出找石油的范畴,可以启发人们探索未知世界,堪称经典。而经典的要义就是超越个性,以当下的故事说出永恒的道理。

多年来,我一直不知道这段话出自何处。今年春节,与远在新疆的一位出版界的老朋友视频通话,我突然发现他身后的大楼上赫然写着“石油学院”的字样,灵机一动,问他能否打听一下这段话的出处。他说:“这好办,我借住此处,周围全是石油专家。”第二天,我就收到了答复:“这段话出自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华莱士·E·普拉特的名作《找油的哲学》。”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2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找石油的哲学

作者:梁 衡大约二十年前,我在一个石油主题的陈列展上看到一段话:“我们曾无数次用老方法在新地方发现石油,我们也曾在老地方用新方法找到了石油,但从来没有在老地方用老方法发现石油。”当时没有注明是何人所言。我大感兴趣,觉得很有哲理,玩味许久又抄在本子上,不时翻出来细细咀嚼。这里说的是石油的开采,然而做学

2025-05-02 06:38:00

新研究揭示乳腺癌细胞“休眠”与“苏醒”机制

新华社耶路撒冷4月26日电(记者王卓伦 陈君清)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近日发布公报说,该所研究人员领衔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乳腺癌细胞为何能在人体内“休眠”多年不被发现,且在特定条件下“苏醒”并扩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信号传导》杂志上。公报说,乳腺组织细胞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活跃”与“成熟”两

2025-04-26 18:35:00

湖北堵河源首次拍到白色猪獾

十堰台记者:张军 通讯员:程平 龚世庆 杜登艳近日,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白河管理站在整理红外相机资料时,发现一段珍贵视频:一只罕见的白色猪獾于2025年1月9日在保护区内现身。疑因白化现象,这只猪獾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白色毛发 。猪獾属鼬科猪獾属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地区,在中国多地均有踪

2025-04-24 14:46:00

湖北恩施一小学生勇敢举报罂粟获“匿名表彰”,校长:禁毒知识从一年级开始普及

4月17日,一场简短而特殊的表扬仪式在恩施州恩施市白果乡桑树坝村中心小学举行。恩施市公安局禁毒大队、白果派出所联合学校,为一名主动举报毒品原植物罂粟的小学生颁发“禁毒小卫士”奖状,奖状上却未出现举报人姓名。事情源于4月14日下午,白果派出所接到小学生电话举报。副所长朱元波和辅警王勇迅速赶往现场,因罂

2025-04-21 16:18:00

总演同质化的角色如何突破?演员段奕宏在人民日报撰文

电视剧《沙尘暴》剧照。片方供图做演员多年,外界常会问,你更想演什么类型的角色?如何在趋于同质化的角色中做出突破?其实,我更关心的还是作品本身,立意和主题能否吸引我。遇到《沙尘暴》的时机很微妙。我演的陈江河是个警察,故事的发生地虚构在西北,人物、环境对我来说都不陌生,但由这个角色衍生的内容是崭新的,恰

2025-04-17 10: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