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消费贷取代信用卡正在各银行上演|钛媒体金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9:05:00    

根据目前已披露的2024年银行年报来看,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整体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消费贷市场呈现“规模扩张与风险并存”的特征,不同银行策略分化明显,有通过高速扩张实现不良率下降,也有低调扩张保持低速双增的,当然也有双高增的情况;而信用卡市场呈现“高增长伴随高风险”的特征,不少银行不良率激增暴露风控短板,也有银行通过规模收缩降低不良率。

交通银行逆势控险,工商银行不良飙升,邮储战略收缩暗藏转型隐忧

大行的消费贷规模普遍扩张,除中行(未披露)、邮储银行外,其他银行2024年消费贷余额均显著增长,其中交通银行增速最快,达86.94%,反映其消费贷业务激进扩张,不良率同比上升,这与消费贷规模快速扩张相关,工商银行风险突出,不良率从1.34%升至2.39%,升幅达78%。

交通银行消费贷余额同比增长86.94%,不良率却从1.45%降至1.12%,逆势改善不良率,表明其可能在风险控制或客群选择上采取了优化措施。邮储银行是唯一消费贷余额同比下降12.97%的银行,但不良率从1.81%降至1.34%,显示其可能主动收缩高风险业务,专注资产质量。建设银行则是其中最“低调”的,保持不良率在最低水平,同时保证了消费贷余额25.21%的同比增长。

总体来看,六大行的消费贷市场呈现“规模扩张与风险并存”的特征,不同银行策略分化明显:交通银行通过高速扩张实现不良率下降,建设银行低调扩张,工商银行则需警惕风险累积,邮储银行转向保守策略。

接下来目光转向六大行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规模整体增长,农业银行增速领先,为22.68%,可见其信用卡业务扩张积极。建设银行信用卡余额规模最大,达10,658.83亿元,但增速较缓。

工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飙升,不良率从2.45%大幅升至3.50%,升幅达42.9%,远超其他银行,可能反映其客群质量下降或风控能力不足。交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从1.92%升至2.34%,建设银行从1.66%升至2.22%,不良率普遍上行,需警惕行业性风险。

相比之下,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从1.83%降至1.73%,余额增长7.62%,表明其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实现了风险管控优化。邮储银行不良率从1.71%降至1.48%,但信用卡余额同比下降6.01%,可见其通过收缩高风险业务提升资产质量。需警惕的是,邮储银行是唯一信用卡余额和消费贷余额双降的银行,这主要与其聚焦小微业务或调整信用卡战略有关,邮储银行的个人小额贷款增长明显,为15,373.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51.36亿元,增长10.42%,可推断其战略转向服务乡村振兴,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投放力度。

总体来看,信用卡市场呈现“高增长伴随高风险”的特征,工商银行不良率激增暴露风控短板,农业银行激进扩张需关注后续风险;中国银行和邮储银行通过主动调整实现不良率优化,但邮储银行规模收缩或将限制业务潜力,虽然邮储银行有意识转向乡村服务,但是消费贷和信用卡业务市场份额的缩减或将不给它“后悔”的机会。

招商双优领跑,光大高额计提信用减值

从9家股份行的消费贷数据来看,招商银行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双优,消费贷余额同比增长31.38%,不良率从1.09%降至1.04%,显示其在高增长中兼顾风险管理能力,可能受益于客群筛选或风控技术优化。浦发银行消费贷余额小增,伴随着不良贷款率下降0.5个百分点至2.28%,可见其稳健扩张的策略,然而2.28%的不良率在股份行中仍处于高位,因此后续还需继续降低风险。中信银行低增长伴随不良率攀升,消费贷余额仅增长4.04%,但不良率从1.55%升至2.14%,升幅达38%,表明其业务扩张乏力且风险管控承压。

光大银行与浙商银行没有披露个人消费贷不良率数据,光大银行消费贷余额微增1.15%,但从其他数据看,零售贷款不良率为1.40%,和2023年持平,零售信用减值损失为310.34亿元,对公贷款信用减值损失为71.69亿元,相当于76%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用在了零售银行业务,零售减值损失的高计提,也侧面反映出光大银行的不良暴露主要发生在零售贷款上。浙商银行消费贷余额同比下降19.97%,或与其战略收缩有关。

总体来看,消费贷市场分化加剧,招商银行以“高增长+低风险”模式领先;浦发银行稳降不良率,但风险系数仍较高;中信银行在规模收缩或低增长下仍面临资产质量压力。整个消费贷业务需警惕快速扩张与风险控制的失衡,尤其是高风险客群的集中暴露。

从8家股份行(渤海银行未披露)的信用卡数据看,招商银行规模稳健,风险控制较好,信用卡余额同比微增1.28%,不良率保持1.75%不变,显示其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的平衡能力,或得益于精细化客群管理。浦发银行与中信银行业务收缩但风险分化 ,信用卡余额下降3.99%,不良率从2.43%升至2.45%,风险略有上升;中信银行信用卡余额下降6.24%,不良率从2.54%降至2.51%,反映其通过收缩业务优化资产质量。民生银行的规模扩张伴随风险攀升,信用卡余额增长7.80%,但不良率从2.98%升至3.28%,增速与风险同步上升,需警惕业务扩张中的客群下沉问题。兴业银行与平安银行则主动压降规模,改善资产质量,其中兴业银行信用卡余额下降7.46%,不良率从3.93%降至3.64%;平安银行信用卡余额大幅下降15.39%,不良率从2.77%降至2.56%,显示两者通过收缩高风险业务实现风险缓释。

总体来看,信用卡市场呈现“收缩与优化并存”的特点,第一类是稳健型:招商银行保持规模与风险双稳定,模式值得借鉴;第二类是收缩型:浦发、中信、兴业、平安通过压降规模优化风险,但可能牺牲市场份额;第三类是风险型:民生银行增速较快但不良率攀升,需平衡扩张与风控。可以看出股份行的信用卡业务规模是呈现收缩的,其中伴随着高风险客群暴露(不良率上升),平衡业务增长与优化资产质量将是2025年的信用卡业务的主线。

利率优势与技术驱动下的“强者恒强”,尾部银行或加速出清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5.3% ,2023年为9.2%,可见居民消费需求疲软,而部分银行通过放宽信贷标准维持增长,导致高风险客群占比上升。对消费贷监管趋严,严查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倒逼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因此出现了部分银行消费贷规模收缩的情况。

而为什么人们会开始向消费贷转移,而不再使用信用卡呢? 其实很简单,信用卡消费通常20-50天的无息期,一旦超出这个期限且无法还款就需要选择分期还款,分期的实际年化利率在10%-20%不等,并可能收取附加费用包括年费、取现手续费、违约金等。相比之下,消费贷是固定利率,年化利率通常在3%-12%,还款方式可选择等额本息或等额本金,按月固定还款。

若用户需消费10万元,分12期偿还,信用卡分期,假设年化利率15%,月手续费为10万元×15%÷12=1,250元/月,总利息为1250元×12=15,000元,实际总还款额115,000元;消费贷贷款,假设年化利率8%,等额本息月供约8698.8元/月,总利息8698.8×12 -100,000=4385.6元,实际总还款额为104,385,6元。相比之下,信用卡总成本比消费贷高15,000 – 4385.6 =10,614.4元,消费贷成本仅为信用卡分期的29%。

因此如果是小额贷款,并且短期内能全额还款,信用卡更优,或者若资金缺口在1-2个月内,信用卡或许有免息期保护,可避免利息,优于消费贷的固定还款压力;若消费金额较高,且还款能力较弱需要分期还贷,则消费贷更划算。因此消费贷的崛起并非偶然,可以说信用卡业务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消费需求,不仅有互联网平台的竞争还有来自消费贷的竞争,因此呈现出了此消彼长的现象。值得关注的是,如果消费贷的增长幅度高于信用卡降幅,则说明除经营贷和住房贷外,银行的消费贷款业务是有增量的,但消费贷的增长幅度低于信用卡降幅,则说明不仅没有将信用卡客户转化至消费贷业务,还存在客户流失的情况。邮储银行、浙商银行等银行出现了双降。

2025年消费性贷款业务可能会出现强者恒强,尾部出清的情况,例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风控领先的银行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浙商银行等高风险银行可能面临业务进一步缩减或退出市场,如果是盲目降低价格进行竞争,甚至可能导致不良率上升,加速该业务衰退。技术驱动成将成为2025年的消费贷业务的核心,AI动态风控、区块链信用追踪等技术普及,能够让银行筛选更优质的客户,从而不仅能缩短审批时间,还能拉大银行间不良率的差距。(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李婧滢,编辑|刘洋雪)

相关文章

贝壳的问题,不在天价薪酬

文 | 财经新知Pro,作者丨茯神,编辑丨思原 在经历了恒大帝国的一夕崩塌和许家印的销声匿迹之后,近几年外界已渐渐把房地产行业与暴利标签剥离开来。然而,重新闯入公众视野且迅速演变为舆论漩涡中心的,是中国最大的房产中介平台企业贝壳。在创始人左晖不幸溘然长逝后,接班的管理层总算是不负重托实现扭亏,但高管

2025-04-28 17:16:00

兰州银行2024年“增利不增收”,不良率升至1.83%

北京商报讯(记者 宋亦桐)4月27日,兰州银行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78.54亿元,同比下降2.0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88亿元,同比增长1.29%。截至2024年末,兰州银行资产总额4862.85亿元,较年初增长7.25%,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2

2025-04-27 19:01:00

股市特别报道丨险资一季度重仓股曝光 现身338只个股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钟国斌随着上市公司一季报披露接近尾声,头顶“长期资金”“耐心资本”光环的险资一季度买入了哪些股票?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7日发稿,保险资金已现身338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总持仓数量为244.63亿股,总持仓市值为2672.62亿元。从行业分布来看,银行、电信服

2025-04-27 17:43:00

交银理财:合规之困与信任危机的双重挑战

在资管新规全面落地与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交银理财作为交通银行全资理财子公司,正面临合规管理与市场信任的双重考验。从代销产品逾期引发的投资者纠纷,到因信息披露不规范被监管重罚,其发展路径暴露出传统业务收缩与新兴业务增长乏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折射出理财行业在净值化转型中的普遍阵痛。合规漏洞频现:

2025-04-27 14:17:00

中马、中柬跨境结算业务实现较快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下,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经贸、金融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记者近日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今年一季度,中国境内和马来西亚跨境人民币业务收付金额为1020亿元,同比增长27%;与柬埔寨跨境人民币业务收付金额为50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为13亿元,同比增长2

2025-04-27 06:44:00